找平,在陆地上好办。但船在海上海风吹着,海浪拍打着,是不停晃悠着的一个平台,这就相当难办了。而且还晃悠得没有规律。这是最要命的!(有规律的误差,可以视为系统误差,是可以修正的)
另外,一艘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,船体会产生纵向微小的挠曲变形。这同样会给测量造成很大的误差。为此,一方面要从船体结构设计和布局上采取特殊措施,在不增加船体钢材重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大船体的刚度,以减小船体在波浪中的变形量。另一方面要在船上设置光学挠曲变形测量装置,将不可避免的剩余变形量测出加以修正,输入中心计算机,使精密测量设备处的船体变形量控制在使用要求之内。
举一个例子,“远望”号就像是一把漂浮在水面上的量天尺,它要量上万公里,最后准确定位到一个点上,不能出一星半点的差错。木工做家具,误差几个毫米没什么事,但发射导弹和卫星是绝对不行的。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,偏上几毫米,打出去就不知道落在谁家的后花园里了。
当今世界上能造出如此精准“尺子”的国家屈指可数。而现在,华夏已经拥有三艘“远望”级测量船!
远望号的成功首航,标志着华夏正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独立建造专业化、远洋化、综合化电子船的国家之一。
在未来,它的每一次出海,都将与华夏的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它只要出现在某个海域,就说明华夏的某个新工程进入实验阶段,说明华夏要在某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。
远洋测量船队从论证到成功,奋战了十三个春秋,1979年年底,以“远望号”主测量船为核心的远洋测量船队胜利竣工。
“远望号”是华夏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代综合性海上活动跟踪测量站,其续航能力大,抗风及耐波性能强,船上使用的电力相当于一个三十万人口城市的日常生活用电。
船上装有多手段、多网络、远距离、全天候的通信系统和测量系统。汇集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诸多成就,也代表了华夏20世纪70年代船舶和电子工业的最高水平。
718工程各型船舶的复杂程度超乎常人有想像,从建造船体的特种舰船钢材,到全船的仪器设备,凝聚了冶金、机械、电子、化工、轻工、航空等各个领域的最新产品。浩繁的协作配套项目近万项!几乎将这个时代华夏的造船技术和电子技术发挥到了极致!
正是因为有了当初刘华卿和陈右明等人的坚持和斗争,才有了718工程船队的胜利建成,才有了如今华夏第一艘轻型航母的诞生,才有了沪东长兴岛和大联两大船舶制造基地的火红局面。
“远望号”远洋测量船队和巨浪一型潜射弹道导弹同时实验成功,这么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况,杨卫平竟然因为休假而没赶上,这又如何不让他感到懊脑和懊悔。
偏生柴树帆给出的理由,还由不得杨卫平有什么怪话怨言。
柴树帆跟杨卫平共事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对这个年轻的小杨主任的脾气性格还是多少有些了解。知道有些事如果不当面说透的话,小杨主任没准今后得对他们这些个老头子心生隔核,误会他们事事都瞒着他搞,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
“杨主任,你可能还不知道。这次远洋测量船队正式出航之前,为了寻找最佳的海洋靶场,‘向阳红’一号到十六号综合科学调查船队,曾经在四年的时间里,五次秘密南下太平洋,每一次都碰到了不同的风险。”柴树帆一双老眼里渐渐涌显缅怀之情,叹然说道:
“前后牺牲了三十多名同志。这些风险,既有天灾,也有**。就拿这次远洋船队出航之前那次考察探路来说,‘向阳红’十号就碰上了突如其来的十二级台风,造成了六名同志失踪。海上不同于陆地啊!躲都没地方躲,逃也没地方逃。别说你想参加这次的远航,我和景华同志同样想参加,但中央都没批准。连我们这些老头子都没批准,你觉得中央能同意你去冒险?”
杨卫平默然无语地摸出香烟,点燃一根,缓缓地接连抽了好几口,才脸色同样有些沉重地点头说道:“成功的道路,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。柴老,这次远航,期间是不是也出了什么问题?”
柴树帆点头说道:“弹头差点被人抢走!”(未完待续。)